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天問1號帶著祝融號,在昨天終于登上了火星。這是中國太空探索的一個里程碑,是值得驕傲和自信的。這一次火星的探索,創下了許多的記錄,是人類第1次實現了一次性的三部曲,繞、落、巡。
在星辰大海,人類比一粒沙塵還要渺??;而我們的目標,卻又是星辰大海。這就是人類偉大的地方,不斷地自我挑戰,超越自我。
火星探測風險高,難度大,探測任務面臨著星際惡劣的環境,路途遙遠,火星稀薄的大氣,崎嶇和未知的火星地貌充滿挑戰;因為路途遙遠,信號的延遲,繁雜太空的干擾,使得著陸的過程不可控,變得越來越復雜,風險就越來越高。
在著陸的過程中,有9分鐘非常重要,在這9分鐘里,天問1號要減速、懸停避障和緩沖,這是大家俗稱的黑色9分鐘。在這9分鐘里面,所有的一切都依靠天問1號自己來完成。當成功著陸,兩器分離30分鐘后,環繞器進行升軌,返回停泊軌道,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
在這幾十分鐘里,在距離地球3.2億公里的航天中心,大家什么都不能做,只能在默默地祈禱。在此時此刻,正是考驗我國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時候,這一切都交給了天問一號自己來干。
要自己撤離火星的距離,要自己打開降落傘,要自己發動反推發動機進行減速;當距離火星表面100米的時候,天問一號要調節自己的動力,讓自己進入一個懸停的狀態;然后觀察地面的環境,避開障礙,緩慢地著陸。
以上的一系列動作,對于人來講都需要經過多次的訓練,才能嫻熟地掌握。天問1號,要在9分鐘內速度為2萬公里每小時降速到0的狀態下完成的。怎么理解呢?也就是9分鐘之內跑完3000公里,保證你到終點的時候,腳只能站在終點線上,再往前半步,就是萬丈的懸崖,會摔得粉身碎骨。
大家別以為天問1號只是上去溜達一圈,拍幾張視頻,就像網紅打卡一樣。天問1號整體上攜帶了13種科學載荷,分別是高分辨率照相機,中分辨率照相機,次表層探測雷達,火星磁強計,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,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、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這7項是安裝在天問1號環繞器上的。另外6項,安裝在祝融號火星車上的,分別是多光譜相機、次表層探測雷達、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、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、火星氣象測量儀、地形相機。
配備這么多功能,都是為了火星探測器自己能夠完成更多的工作,相關的數據傳回地球,涉及到了非常多的自動化,還有大量的AI計算。
中國航天技術能有這樣的成果,真的讓很多人大跌眼鏡,為什么發展如此之快?中國到底有什么魔力?
中國對太空探索起步比較晚,2003年中國才正式進入太空探索領域,中國僅用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就爬上了第一梯隊。這個過程是被別人重重的封鎖下完成的,完全是靠自己摸的。到了登陸月球,中國太空探索的速度明顯加快。我相信很多人和我都有同樣的錯覺,我們在太空探索好像沒有碰到問題一樣,要什么時候上去就什么時候上去,要什么時候完成任務就什么時候完成任務,就是按照預定的日期來執行的。
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太牛B了,既年輕能力又強,他們的智慧和動力源于哪里?
從航天器的命名上,我們好像看到了中國古老智慧的力量。載人飛船叫神舟,探月工程就成為嫦娥工程,月球探測器叫嫦娥,月球車叫玉兔,太空站叫天宮,中繼通信衛星叫鵲橋,火星探測衛星叫螢火,量子實驗衛星叫墨子,衛星導航系統叫做北斗,低軌衛星系統叫鴻雁,太陽監測衛星叫夸父計劃,暗物質探測器叫悟空,火星探測器叫問天,火星車叫祝融。
這些名字是不是很浪漫?這些命名都源于中華文化;這樣的命名規則,體現了中國航天人的自信,也從中體現了中國航天人受中華文化的影響。像他們擁有這樣技術的人,在國外隨便都有不錯的回報,但他們仍然選擇在自己的國家,為國家效勞,他們對國家的認可,也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可。
剛才我們有提到,中國自從在登陸月球后,太空探索的速度明顯加快。一方面是國家的財力,另一方面是,科技進入了自動化和AI時代。當進入了這個時代,就是中國人的時代,中國人的思維是三維的,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,漢字、中醫,我們生活中的種種表現都是如此,充滿了模糊性,是在特定的環境,特定的時間,特定身份,特定的語氣,才會有特定的結果,這與AI和自動化所需要的模糊模型是非常相似的。這里我就不想講太多了,在去年我有寫過一篇文章《“不惜一切代價”,要在人工智能領域擊敗中國,美國人看到什么》中明確的講述了我的觀點,截取了一部分,給大家看看。
正因為我們有這些模糊性,使得我們在自動化和AI方面所建立的模型,更加全面,包含更多的可能性。我們所需要的實驗一定會比國外的要少,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向也一定比國外的要多,為我們預備了更多的可能性,我們可能犯錯誤的機率就會更少。所以在很多方面,只要咱們去做了,咱們的成功率都會比別人高,需要的時間也會更短。
中華文化不但讓我們延續了5000年,也是保證咱們面對未來一切的挑戰,是時候好好去挖掘我們中華智慧的時候了。